3月中旬,外资CRO企业保诺科技与阿斯利康宣布,双方将在呼吸道和炎性疾病药物的研发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其中,前者将为后者提供包括药物合成、生物测试、早期药理学、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等领域的综合研究服务。
一般来说,CRO根据自身优势可提供临床前或临床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研究服务,与企业的合作按服务类型大概可分为综合式药物研发服务、全职等量人员服务以及一次性项目服务等。而对众多制药企业而言,能在一个地方得到多种服务,应该是非常高效的,且综合成本也会降低,因此,美国和印度的CRO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提供综合式服务”的方向发展。然而,中国能提供这种服务的CRO并不多,本土的更少。即便是外企,这样的公司也比较少,或者虽能提供综合研究服务,但占其主营业务比例很小。
CRO公司一般都有自己重点发展的优势领域。例如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工艺优化、临床试验等,却少有企业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做到临床研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CRO都要以“提供综合研究服务”为最终发展目标呢?笔者的观点是:未必需要!
短期内实现上述目标是不大可能的。我们知道,外企一般不会将低成本和短期的财务盈利作为运营核心,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就能快速扩张。如前文所述,保诺可在3年内迅速建成总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实验室(包括生物、化学等),但国内CRO如果一段时间不盈利,就会出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除部分发展良好、融资成功的“旗舰部队”,一般本土CRO的盈利水平和技术水平尚不足以支撑扩张产业链所需资金与技术。
事实上,CRO公司是目前医药行业中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地方。某CRO人士告诉笔者,他所在企业拥有博士学历的员工已占到25%,其余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但另一方面,尽管很多CRO创立者在医药行业打拼多年,拥有广泛而稳定的人脉,对我国医药状况、文化特点和行业管理方式了如指掌,而他们和他们带领的众多高学历人才却在低端研究领域提供单一的低利润服务。
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该联盟承接订单3万余个,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较2007年的3亿元有大幅增长。但细算下来,平均一个单才1.67万元,少得可怜。而笔者了解到的一家刚成立3年的外资CRO,其2008年的订单就过亿元,并实现盈利,且这些订单未包括本土企业的订单,全部来自外企委托。
“外企在中国基本没有本土项目,国内企业很少有全球项目”,这是目前国内CRO产业的现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主攻国内制药企业的本土CRO来说,中国制药产业相对不成熟,产品创新需求少,研究经费预算少,连带做临床前研究的本土CRO,多半集中在优化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一类,临床试验则多集中于药品登记注册试验、医院进药后的Ⅳ期临床试验等,计划内容较简单,大多不需要综合式服务。
实际上,国内创新的呼声虽然很高,但政策环境、行业发展成熟度以及作为创新主体的药企,其规模实力都尚存不足,进而导致对研究外包的需求层次也相应处于低层次。
同时,国内CRO缺乏在临床研究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所提供的研究数据资源在真实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外资公司相比有一定差距,研究结果难以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还有一些公司承接项目后没有能力承担,不得不将委托来的合同研究项目再次委托出去。
日益深重的金融危机下,一些CRO公司遭遇灭顶之灾。为此,很多企业考虑抱团取暖,联合起来打造完整产业链,提供综合服务,效果如何,有待时间和市场验证。笔者认为,不管CRO公司提供的是综合式药物研发服务还是一次性项目服务,在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阶段,服务模式和类型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在CRO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修枝剪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摆脱鱼龙混杂的局面。
“不管CRO公司提供的是综合式药物研发服务还是一次性项目服务,在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阶段,选择服务模式和类型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在CRO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修枝剪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摆脱鱼龙混杂的局面。”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